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物流讯息 > 物流考试 > 文章 当前位置: 物流考试 > 文章

[中物联]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知识要点

时间:2011-05-02    点击: 次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邹志强 - 小 + 大

【中物联】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第一部分《现代物流概论》

第一章  物流基础知识

一、物流与流通

1、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流通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资金流是在所有权更迭的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可以认为从属于商流;信息流则从属于商流和物流,所以流通实际上由商流和物流组成。

2、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商流: 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 一般称为贸易或交易。

3、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商流与物流作为流通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流通。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商流是物流的先导。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4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流通是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2)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决定流通,生产是流通的物质基础,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速度,(3)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没有现代化的流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5、商物分离原则: 物流不需要受商流的影响,商物分离以获得最短物流路线,按时保质的送到用户手上,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用: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物流与生产

1、生产系统的组成: 加工活动和物流活动是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

2、 生产与物流的关系: 没有加工,生产系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物流,生产系统将会停顿。

3、物流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1)物流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2)生产系统必须向物流要效益才能改善自身的发展条件      (3)物流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1)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2)合理控制库存;(3)均衡生产:(4)合理配置和使用物流机械;(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四、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特点

1、经营全球化; 2、系统网络化; 3、供应链简约化; 4、企业规模化; 5、服务一体化。

 

第二章  物流系统及其构成

一、物流系统         

1、物流系统: 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组成的,称为物流子系统。 物流系统的输入: 各个环节所消耗的劳务、设备、材料、能源、资金等。 处理转化: 设施设备、业务活动、信息处理、管理工作。 输出: 物流服务(时间效用、空间效用)。 限制或制约 :资源、能源限制,资金与生产能力限制;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库容量;装卸运输能力;政策变化 反馈: 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进行调整。

2、系统设计六要素: 1、P商品种类、品目2、Q商品数量3、R商品流向4、S服务水平5、T时间6、C物流成本。

3、物流系统化目标(5S): 1、服务性:无缺货、无货损丢失等现象,且费用低。2、快捷性:按指定地点和时间迅速送到。3、有效利用面积和空间:发展立体化设施和有关物流机械,求得空间有效利用。4、规模适当化: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问题是否适当,机械化与自动化如何合理利用。5、库存控制:按需求变化对库存进行控制。

二、仓库的功能、仓储合理化:

(一)仓库的功能:1、储存和保管功能2、调节供需功能3、调节运输能力功能4、配送和流通加工功能。

(二)仓储合理化: 1、实行 ABC  管理2、科学的库存管理控制;3、运用预测技术

三、装卸搬运

1、装卸搬运: 指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货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 包括: 堆放、拆垛、分拣、配货、搬运、移送、其它:贴标签、拴卡片、分装等。

2、装卸搬运意义: 1、在物流转换中起承上启下联结作用2、在物流成本中占重要地位3、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关键。

3、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的原则: 1、省力化原则2、消除无效搬运3、提高搬运灵活性4、合理利用机械5、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6、集装单元化原则 7、人性化原则; 8、提高综合效果。

★★★三、配送的概念及特点,配送的种类

1、配送的概念: 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配送的特点: 1、从物流据点至用户一种送货形式(2)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 (3) 是以供给者送货到户式的服务性供应,是一种 “ 门到门 ” 的服务 (4) 是完全按用户要求所进行的运送,是 “ 配 ” 和 “ 送 ” 的有机结合形式。 配送 处于 “ 二次运输 ” 、 “ 末端输送 ” 地位,与运输比更直接面向并靠近用户。

3、配送的分类

1、按配送的组织者分类: 企业内部配送、企业之间的配送、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

2、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 定时配送(日配)、准时配送、定量配送、、定时定线路配送、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目的 :①为了降低费用;②为了车辆满载,避免交叉、重复、迂回和空驶;③为了减少配送网点,节约设施费用支出;④为了减轻交通拥挤和废气公害,保护环境。)

四、物流信息的组成与分类

(1)按管理层次分类:分为战略管理信息、战术管理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操作管理信息。

(2)按信息来源分类:分为物流系统内信息和外信息两类。

★★★五、物流系统分析的概念、作用与特点

1、物流系统分析: 从系统的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级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同环境的相互影响。 目的 :比较各种替代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得出决策者形成正确判断所必需的资料和信息,以便获得最优系统方案。

2、作用: 是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在规划、设计、实施中 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特别当系统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或相互矛盾的因素时更需要通过系统分析来保证,这样才能避免技术上大量返工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3、特点: 以整体为目标、以特定问题为对象、运用定量方法、凭借价值判断。

 

第三章  物流服务、物流质量管理

一、物流服务管理

1、物流服务的内涵:从制造业或商贸企业角度理解: 物流客户服务是一种为支持企业核心产品(服务)而向其客户提供的服务过程,是使客户需求得到满足物流保障。   

从独立的物流服务商的角度理解: 物流服务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物流作为一项服务产品向客户提供,帮助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物流客户服务的衡量标准: 1 .库存保有率; 2 ,订货周期; 3 .配送率; 4 .商品完好率。

3、物流客户服务的最终目标: 是保证顾客对商品的利用可能性。 商品的利用可能性: 1 .保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存货保障; 2 .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的输送保障; 3 .符合顾客所期望的商品质量保障。

4、物流客户服务基本特点: (一)产品的可得性:缺货率、满足率、发出订货完成情况;(二)运作绩效:运作速度、持续性、灵活性、故障补救(三)服务的可靠性:完好、准确到货、结算准确无误、提供正确信息。

5、物流服务的特性: 1、从属性(从属商流);2、即时性(与销售和消费同时发生,无法储存);3、移动性和分散性(客户不固定、分布广泛);4、需求波动性(需求多变造成供需失衡);5、可替代性(企业可自营来代替)。

6、物流服务对企业重要性: 1、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差别重要一环2、服务水准的确定对经营绩效具有重大影响3、物流服务方式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影响4、物流服务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纽带作用

7、物流服务在产品生命周期动态变化:(1)导人阶段的物流服务。 需要高度产品可得性和灵活物流服务。 (2)成长阶段的物流服务。 转变为更趋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 (3)成熟阶段的物流服务。 成熟阶段具有激烈竞争的特点,调整价格和服务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标准的战略措施。在饱和阶段中,物流服务一般会变得具有高度选择性,而竞争对手之间会调整各自的基本服务承诺,以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以确保向关键客户提供特殊服务。 (4)衰退阶段的物流服务。 必须在放盘出售产品或继续有限配送等可选方案之间进行平衡。必须被定位于继续维持相应的配送业务,同时,当产品万一被剔除时又不至于冒过多的风险。

 

第四章  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概念与含义    

1、物流成本: 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2、物流成本的含义: 分成社会物流成本、货主企业的物流成本、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三个方面。

3、社会物流成本: 又称宏观物流成本。人们往往用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这种物流成本指的社会物流成本。 社会物流成本三构成: (1) 运输成本 (2) 存货持有成本 (3)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4、货主企业物流成本: 微观物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物流成本,涵盖生产(销售)的全部过程。

5、物流企业物流成本: 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都可以看成是物流成本。 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 1、提供功能性物流服务业务 2、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或重要性

1、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成本管理重要性: 物流成本管理是实现物流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的手段与工具,其最终还是为了追求物流系统的投入与产出 ( 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 ) 之间的优化。

2、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微观的角度观察: 1、提高利润水平 2、增强竞争优势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1、提高行业竞争优势 2、物价降低 3、节约资源

三、物流成本交替损益规律: 又称成本效益背反规律、二律背反效应。包括: (1)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交替损益:高水平物流服务必然伴随高水平物流成本,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 。(2)物流功能之间效益背反:物流各项功能活动处于一个统一且矛盾的系统中,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多。必须考虑整体的最佳成本。

★★★四、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基本内容、日常控制系统主要内容

1、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内容: 由1、物流成本管理系统2、物流成本日常控制系统组成。

2、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基本内容: (1)物流成本核算层:明确物流成本构成、对物流总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归集核算、明确物流成本核算目的。 (2)物流成本管理层:采用会计方法,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3)物流成本效益评估层:对企业收益贡献程度评价,进行系统经济效益评估。

3、日常成本控制主要形式: (1)以物流成本形成阶段作为控制对象;(2)以物流服务不同功能来作为成本控制对象; (3)以物流成本的不同项目作为物流成本的控制对象。

五、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1、作业成本法基本步骤:1、 作业界定:在流程中确认作业及其类型、作业量。2、资源确认:作业决定了使用哪些资源?3、资源动因确认:作业使用多少资源?4、成本动因确认:将作业成本向产品分配。

2、物流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法)被认为是确定和控制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 。它真实揭示物流成本与作业的关系,便于发现成本变化的原因和改善的作用点。

 

第五章  物流技术及其装备

 

★★★一、物流技术及装备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物流技术装备应用配置原则

1物流技术装备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 : (1)、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主要手段。(2)、是反映物流系统水平的主要标志。(3)、是构筑物流系统的主要成本因素。

2物流技术装备配置原则 (1)物流技术装备配置合理性原则(2)物流系统运作的快速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原则(3)选项用物流式器具和设备标准化原则(4)具有较强灵活性、适应性原则(5)充分利用空间(6)减少人力搬运。

二、自动仓储系统(AS/RS)优点与发展趋势

1.自动仓储系统优点 :(1)减少占地面积和提高库容;(2)提高仓库出入库频率;(3)提高仓库管理水平;(4)易实现先进先出,防止货物自然损坏,减少货损;(5 ) 能适应特殊场合的需要。

2.发展趋势: 1.自动化程度提高2.与工艺流程结合更为紧密3.储存货物品种多样化4.提高仓库出入库周转率5.提高仓库运转可靠与安全性降低噪声。

三、集装单元化的概念、特点与原则

1、 集装单元化的概念:  以集装单元为基础组织的装卸、搬运、储存和运输等物流活动的方式。 集装既是一种包装形式,又是一种运输或储存形式。 集装单元化 是物流现代化的标志,其实质就是要形成集装单元化系统,即由货物单元、集装器具、物料搬运技术装备设备和输送设备等组成的为高效、快速地进行物流功能运作的系统。

2集装单元化的原则 (1)集装单元器具标准化原则;(2)集装单元化的通用化、系统化、配套化原则;(3)集装单元化的集散化、直达化、装满化原则;(4)集装单元化的效益化原则。

3、 集装单元化特点 (1)实现物流功能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2)缩短作业时间,提高效率和装卸机械的机动性(3)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4)便于衔接物流各功能环节,减少差错;(5)节省包装费用,降低物流功能作用成本;(6)提高仓容利用率;(7)能有效地保护物品。

 

第六章  第三方物流

一、第三方物流的兴起:

1、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第三方物流兴起的原因主要有:(1)企业外包需求的出现;(2)一体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

2、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分类: 分资产公司和非资产公司两种 。  

★二、第三方物流的意义.

(1)提高核心竞争力;(2)降低经营成本;(3)提高物流服务水平;(4)增强市场应变能力;(5)加速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的进程

三、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

(1)与制造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2)与商业零售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3)一体化运作模式。

 

第七章  物流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的概念、物流标准化系统的特点

1、 物流标准化概念: 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

2、 物流标准化系统特点: (1)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更为广泛,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给标准的统一性及配合性带来很大困难。(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或称后标准化系统。(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

二、物流标准的基本原则

1 、市场导向原则 2 、一致性与协调性原则 3 、科学发展原则 4 、推进企业创新原则。

三、物流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1、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在这个局部中寻找一个共同的能贯穿物流全过程的基点,形成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成为衡量物流全系统的基准。

2、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配合:以集装系统为物流标准化的基点,这个基点的作用之一,就是以此为准来解决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性。

四、物流标准化的地位及作用:

(1) 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2) 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

(3) 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4) 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5) 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

 

第八章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

1、供应链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

1 、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 、非核心业务都采取的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 3 、供应链 企业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竞争 4 、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管理 5 、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 7 、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二、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领域与主要内容

1、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 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 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

2、供应链管理主要内容: 1 、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具体包括链伙伴选择、物流系统设计; 2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与重组 3 、供应链管理机制建设。

[Ok3w_NextPage]


第二部分《物流管理》

第一章   采购管理

一、采购战略决策

1、供应商的分类:

(1)按重要性分类:伙伴型供应商;②优先型供应商;③重点型供应商;④商业型供应商。

(2)按80/20规则分类:重点供应商;②普通供应商。

(3)按与供应商的交易关系稳定性角度分类:

①短期目标型: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型,价格是双方谈判的重要变量。

②长期目标型:双方之间是关系型的,重视长期目标。

③渗透型:在长期目标类型上发展起来的,双方业务相互渗透。如投资、参股等。

④联盟型:长期的关系型的,双赢或平衡性关系

⑤纵向集成型:,把供应商上的成员整合起来,组成准一体化的企业。

2、供应商评选步骤: 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建立供应商选择的目标;③建立供应商评选标准;④建立供应商评选小组;⑤供应商参与;⑥评选供应商;⑦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

3、供应商选择方法: ①直观判断法; ②评分法;③采购成本比较法

二、采购进货管理

(一)、采购三种进货方式的环节:

1、自提进货: (1) 货物清点  (2) 包装、装卸、搬运  (3) 运输  (4) 中转环节  (5) 验收入库。

2、供应商送货: 基本省去进货管理,只剩入库验收环节。

3、委托运输:把进货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要抓好二次三方的交接管理和合同签订管理控制工作。

(二)、采购进货策略选择基本原则

1、进货方式选择原则 (1 )对于进货难度和风险大的进货任务,首选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货方式,次选供应商送贷方式,一般最好不选用户自提进货方式。 2 )对于进货难度小和风险小的进货任务,首选是供应商送货进货方式。 2 、安全第一原则  3 、成本效益统一原则 4 、总成本最低的原则

 

第二章   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

 

一、仓储管理目标,仓储系统的构成

1、仓储管理目标: 使仓库空间利用与库存货品的处置成本之间实现平衡;

 (1)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2)人员及设备的有效使用;  (3)所有货品都能随时存取;

(4)货品的有效移动;     (5)保证货品的品质;       (6)良好的管理。

2、仓储系统构成 1.储存空间  仓储空间 = 物理空间 + 潜在空间 + 作业空间 + 无用空间

2.货品:  Ⅰ.货品特征:供应商、特性、数量、进货规定、品种。   Ⅱ.影响货品摆放因素: (1)货位单位 (2)货位策略的决定:定位储存、随机储存、分类储存,分类随机储存其他分级、分区储存(3)货位指派原则的运用 (4)货品特性(5)补货的方便性 (6)单位在库时间(7)订购频率等。

3、人员     4.设备:( 1)搬运与输送设备;(2)储存设备。

二、储存策略

(1)定位储存: 优点:容易熟悉货品货位方便存取;缩短出入库搬运距离;不同货品特性间影响最小。

缺点:储区空间使用效率低

(2)随机储存: 优点:货位可共用,储区空间使用效率较高。   缺点:入库管理及盘点难度较大;出人库搬运距离大;不同特性货品间有影响。

(3)分类储存: 优点:便于畅销品存取,有定位储 存的各项优点;   缺点:货位必须按各项货品最大在库量设计,因此储区空间的平均利用率较低;分类储存较定位储存具有弹性,但也有与定位储存同样的缺点。  (4)分类随机储存: 优点:主要是既具有分类储存的部分优点,又可节省货位数量提高储区利用率。

缺点:主要是货品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的进行难度较高

  (5)共同储存: 优点:有助于减少货位空间,缩短搬运时间,有一定的经济性。

缺点:管理上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货位分配原则: ( 1)  与随机储存、共用储存策略配合的原则:靠近出口原则; (2) 可与定位储存、分类 ( 随机 ) 储存策略配合原则:以周转率为基础原则;产品相关性原则;产品同一性原则;产品类似原则;产品互补性原则;产品相容性原则;先进先出原则;面对通道原则;产品尺寸原则;重量特性原则;产品特性原则;明晰性原则。

四、仓储绩效评价指标制定原则: (1) 科学性 (2) 可行性 (3) 协调性 (4) 可比性 (5) 稳定性。

五、合理库存量的确定1、库存量的影响因素: (1) 库存量与服务水平的平衡; (2) 企业的年销售目标;( 3 )月需求量的变动;( 4 )商品毛利率与周转率的关系。

2、确定库存量的依据: 库存量控制的标准是整个供应到销售的过程中总成本最低,涉及到的成本如下: (1) 订货成本; (2) 价格折扣成本;  (3) 缺货成本;  (4) 库存占用流动资金的成本;  (5) 存储成本;  (6) 废弃成本。

六、库存分类管理

1、 ABC分类法: 答: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或ABC分析 法。它是通过分析,找出主次,分类排队,并根据其不问情况分别加以管理的方法。 A类: 品种占15%,成本占70%~80%,进行重点管理; B类: 品种占30%,成本占15%~25%;进行次重点管理; C类: 品种占55%,成本占5%,只进行一般管理。

2、 CVA 分类法: 存货按关键性分 3-5 类,即 1 .最高优先级: 关键商品,不允许缺货 2 .较高优先级: 基础商品,允许偶尔缺货 3 .中等优先级: 比较重要商品,合理范围缺货 4 .较低优先级: 替代性高,允许缺货。

5、 ABC和 CVA 的区别与联系: ABC 分类法通常表现为 C 类商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CVA管理法比起ABC分类法有着更强的目的性。CVA管理法和ABC分析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环节的目的。

七、定量订货法和定期订货法的计算方法、优缺点、适用范围(掌握)

1、通常库存控制的三种类型: 1、定量订货法(需确定 订货点和订货批量 );2、定期库存控制法 (需确定订货周期和最高库存水准) ;3、需求驱动精益供应系统。

2、定量订货法库存控制   优点: (1)管理简便, (2)便于安排库内作业活动,节约理货费用;(3)便于按经济订购批量订购,节约库存总成本。    缺点: (1)不便于对库存进行严格管理;  (2)订购之前各项计划比较复杂。   适用范围: (1)单价比较便宜,而且不便于少量订购的物品,如螺栓、螺母等C类物资;(2)需求预测比较困难的物品;(3)品种数量多,库存管理事务量大物品;(4)消费量计算复杂的物品以及通用性强、需求总量比较稳定的物品等。

3、定期库存控制法    优点: 不必严格跟踪库存水平,减少了库存登记费用和盘点次数。不必关心日常的库存量,只要定期补充就可以了。  适用范围: (1)需要实施严密管理的重要物品;(2)需要经常调整生产或采购数量的物品;(3)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且变动具有周期性,可以正确判断的物品。 (4)建筑工程、出口等可以确定的物品; (5)设计变更风险大的物品; (6)多种商品采购可以节省费用的情况;(7)同一品种物品分散保管、同一品种物品向多家供货商订购、批量订购分期入库等订购、保管、入库不规则的物品; (8)需要定期制造的物品等。

 

第三章   配送管理

 

一、配送方案实施控制

  1、信息化控制 2、合理化库存控制,库存控制的目的是:减少超额库存投资,降低库存成本,保护财产,防止延迟或缺货和减少呆滞商品。3、配送流程控制。 配送各环节的控制要点: 收货--储存--拣选--分拣--运输及配送。运输及配送服务要点: 时效性、可靠性、沟通性、便利性、经济性 。

二、配送中心的作用、基本类别、基本模式

★★★(一)、配送中心作用

(1)从供应商厂商角度分析:①使物流成本得到控制;②实现库存集约化;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促进产品销售;④有利于把握销售信息;⑤有利于实现商物分离。

(2)从需求方角度分析(连锁店为例)①降低进货成本;②改善店铺库存水平;③减少采购、验收、入库等费用;④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⑤促进信息沟通。

★★★(二)、配送中心分类:

1.按经营主体分:(1)厂商主导型配送中心;(2)批发商主导型配送中心;(3)零售商主导型配送中心;

(4)物流企业主导型配送中心;(5)共同型配送中心

2.按服务对象分类:(1)面向最终消费者的配送中心;   (2)面向制造企业的配送中心;

(3)面向零售商的配送中心

3.按配送货物的性质分类:(1)商业货物配送中心(2)非商业货物配送中心

4.按社会化程度分类:(1)个别企业的配送中心;(2)公共配送中心。

5.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类:(1)通过型(分拣型)配送中心;   (2)集中库存型配送中心(商品中心);

(3)流通加工型配送中心

(三)、配送中心基本模式:1.基于销售的配送中心2.基于供应的配送中心3.基于资源集成的配送中心。

三、配送中心要素管理、配送中心管理内容

1、配送中心管理要素 :(1)、配送中心的商品储存量;(2)、配送中心的送货时间;(3)、配送中心的功能配置。

2、配送中心现代化管理内容: (1)信息管理电脑化;(2)商品分拣自动化;(3)商品储存立体化;(高层货架仓库的组成: (1)高层货架(2)巷道机(3)出入搬运系统(4)管理控制系统) ;(4)商品配送共同化。  (共同配送共同化的基本模式: 1.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    2.厂商联合的配送中心    3.企业的配送中心。 )

四、配送技术的应用现状:(1)电子标签拣货技术;(2)自动识别技术;(3)EDI技术;(4)GIS;(5)电子商务下的配送技术;(6)GPS

五、共同配送的概念、类型

(一)共同配送: 也称协同配送。由多个企业为实现运输规模经济而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好处: 对货主而言,可以在不增加物流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小批量、多批次配送;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可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对社会而言,节约了社会运力,降低交通压力;减少污染、噪音。

(二)共同配送的类型

1、横向共同配送:(1)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2)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3)共同集配;

2、纵向共同配送:(1)批发与厂商间的物流共同化;(2)零售与批发商之间的物流共同化。

 

第四章   运输管理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概念,国际多式联运的定义、特征及其优越性

1、综合运输体系: 是对单一运输体系而言的,就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2、对综合运输体系的理解: ①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五种运输方式分工的基础上的;②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本身的要求联系起来的,它是各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统一体,体现着交通运输业的一体化;③虽然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协作配合、优势互补,但在运输市场和技术发展上又相互竞争,是竞争与协作的统一,它反映了交通运输业中分工专业化与一体化的统一。

3、综合运输体系组成: ①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②综合运输生产系统;③综合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系统。

4、国际多式联运: 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通常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 特征: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运输方式进行联运的运输组织形式;是比区段运输高级的运输组织形式;是今后国际运输发展的方向。

5、国际多式联运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一份多式联运合同;2)必须使用一份全程多式联运单证;(3)必须是至少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续运输;(4)必须是国际间货物运输;(5)必须由一个多式联运人对货运的全程负责。

6、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优越性: (1)简化托运、结算及理赔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和有关费用;(2)缩短货物运输时间,减少库存,降低货损货差事故,提高货运质量;(3)降低运输成本,节省各种支出;(4)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实现运输合理化;   (5) 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有利于:加强整个货物运输链的监督与管理;保证本国运费收入比例;引进新的先进运输技术;减少外汇支出;改善本国基础设施的利用状况;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目的。

7、国际多式联运的组织形式 : (1)海陆联运 (2)陆桥运输 (3)海空联运。

二、运输成本的构成,运价的构成,运输定价的原则

1、运输成本构成: 基础设施成本、设备运转成本、营运成本和作业成本。

又可分为: 1. 变动成本2.固定成本3.综合成本4、公共成本。

2.运价构成: 主要由运输成本、税金和利润三个部分组成。

3、运输定价原则: (1)以运输价值为基础原则(2)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则。(3)比价关系合理性原则。(4)政策性原则。

三、运输计划编制原则:(1)关键性原则;(2)强制性和弹性原则;(3)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4)实现性和鼓励性原则;(5)连续性原则。

四、运输需求特征、 运输市场结构

1、运输需求五项要素: (1)运输需求量(2)流向(3)运输距离或运输航线,也叫流程(4)运输价格(5)运输需求结构。

2、运输需求的产生: (1)客运需求:分为四类:公务、商务、探亲、旅游。

(2)货运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派生需求。

3、 运输需求产生原因: (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2)生产力布局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异。

4、运输需求的特征: (1)派生性;(2)规律性;(3)不平衡性;(4)个别需求的异质性。

5、运输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

 

第五章   生产物流

 

一、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

1、物流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 是物料,移动和方法。①要研究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物料;②要全而了解物料的移动情况,包括距离、路线状况;③在上述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优化合理的运作方案。

2、物流系统优化方法: ①评分优化法;②优缺点比较法;③系统分析法。

二、生产企业的物流系统化改造的目标 (略)

三、 MRP、MRPII、ERP

★★★(一)MRP的数据与逻辑

物料需求计划(MRP): MRP 解决了订货点法的不足,是一种根据产品生产的实际需求和预测来决定物料供应和生产计划的方法,可提供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把采购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MRP系统目标是: 确定每项物料在每个时区的需求量,以便为正确地进行生产库存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MRP输入数据: 1.生产总日程计划,即主生产计划(MPS)。2.产品的物料清单(BOM)和各种材料、零部件明细表。3.库存记录文件(1)具体数据段(2)库存状态数据段(3)辅助数据段。

MRP 回答了4个问题       :A、要生产什么?(根据主生产计划)         B、要用到什么?(根据物料清单)

                      C、已经有了什么?(根据库存记录) D、还缺什么?何时购买?(由MRP计算)

(二)MRP Ⅱ的概念与系统特点

1、MRP Ⅱ的概念: 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共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

2、MRPⅡ系统特点: (1)MRPⅡ把企业中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全面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管理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2)MRPⅡ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实现了各方面的数据共享,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3)MRPⅡ的计划编制是从上到下,由粗到细。

(三)ERP的含义、MRP与MRPII的联系与区别

1、ERP的概念: 是在MRPⅡ的基础上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ERP的特征: (1)超越了MRPⅡ的范围和集成功能; (2)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3)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4)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2、 ERP与MRP/MRPII联系: ERP是MRP、MRPII的扩展(1)MRP是ERP的核心功能(2)MRPII是ERP主要组成

3、ERP与MRP/MRPII的区别:(1)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的差别;(2)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的差;

(3)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差别;(4)在事物处理控制方面的差别;(5)在跨国(地区)经营事物处理方面的差别;(6)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差别

4、 MRP与MRPII区别: MRP只在生产管理发挥作用,而MRPII扩展到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是把生产、财 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MRPⅡ还能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

四、生产现场五项活动的内容,精益物流系统,看板管理

1、生产现场五项活动: 对现场进行不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以及提高人员的素养。是现场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始,是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最基础的条件。

2、精益物流系统: (1)工厂的总体布置 (2)车间设备布置 (3)U型布置的加工生产线

3、看板分类: 1、生产看板:加工看板、信号看板;2、取货看板:工序间取货看板、外协件取货看板。

4、看板使用规则: (1)后工序向前工序取货;(2)不良品不交给下道工序;(3)进行均衡化生产;(4)必须使生产工序合理化和设备稳定化;(5)必须根据看板进行微调;(6)前工序只生产后工序所领取数量的产品。

五、约束理论的概念、最优生产技术的概念与物流原则

1、“ 约束理论 ” (TOC) 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制约因素,消除这些约束,实现企业目标。 同时它又是一套日常管理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能。 TOC可以应用到具体领域: 如涉及生产、物流、分销、营销和销售、项目管理和企业方向设定等。

2、最优生产技术(OPT: 指导思想是集中精力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抓过程链中的 “ 重中之重 ” ,使最严重的制约因素凸显。短期的效果是 “ 抓大放小 ” ,长期的效果是大问题、小问题都没忽略,而且企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按OPT的观点,在特定的系统中,瓶颈资源的数目一般小于5个,而且瓶颈资源是动态转移的。

3、OPT中物流原则: (1)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决定的;(3)资源的“利用”和“活力”不是同义词;(4)瓶颈控制了库存和产销率;(5)运输批量可以不等于(在许多时候应该不等于)加工批量;(6)批量大小应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

 

第六章   国际货运管理

 

一、轮船期表基本知识

1、班轮船期表的作用: 首先是为了招揽航线途经港口的货载;其次是有利于船舶、港口和货物及时衔接;再次是有利于提高船公司航线经营的计划质量。 班轮船期表的主要内容: 航线、船名、航次编号、始发港、中途港、终点港的港名,到达和驶离各港的时间,其他有关的注意事项等。

2、班轮船期表的基本要求: 1)、船舶的往返航次时间(班期)应是发船间隔的整倍数;   2)、船舶到达和驶离港口的时间要恰当  3)、船期表要有一定的弹性。

二、集装箱提单的概念、功能、分类、条款、业务

1、提单(B/L): 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

2、提单的作用、功能 ① 提单是一张货物收据;②、提单是一张物权凭证; ③、提单是运输合同的证明。

3、提单分类: (1)按是否装船分: 已装船提单、收货待装船提单; (2)按货物外表状况不良批注划分: 清洁提单、不清洁提单; (3)按提单中收货人栏填写方式划分: 记名提单、指示提单、不记名提单; (4)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 直达提单、转船提单、多式联运提单; (5)按提单内容的繁简划分: 全式、简式提单; (6)按签发提单时间划分: 倒签、顺签、预借提单; (7)其他各种特殊提单: 舱面货提单、包裹提单、最低运费提单、并提单、分提单、交换提单、过期提单。

4、提单的份数: 提单有正本提单和副本提单之分。副本提单只用于日常业务,不具有法律效力。

5、集装箱提单正面条款: (1)确认条款。(2)承诺条款。(3)签署条款。

6、提单签发日期注意问题: 答:签发日期应与提单上所列货物实际装船完毕的日期,即收货单的签发日期一致。因为:(1)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对货物的装运期限事先都有约定,并且都把签发提单的日期看做是货物装船的日期,也就是卖方向买方交货的日期。(2)只有将货物装船后,才能辨别所装货物外表状况是否良好,件数是否相一致。如果货物尚未装船即签发已装船提单,所签发提单又是清洁提单,就可能会扩大承运人的责任。

三、运费支付及计费币种,班轮运价的种类

1、按照支付的时间来划分:预付运费(托运人必须在承运人签发提单之前支付全额运费)和到付运费(货主必须在货物运抵目的港,承运人交付货物之前付清全额运费)两种。 计费币种: 以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自由外汇作为计费的币种。我国1990年3月起改用以美元标价,并系净价。

2、班轮运价种类

A.根据制定运价的主体进行分类:(1) 班轮公会运价;(2)班轮公司运价;(3)双边运价;(4)协议运价。

B.根据费率结构按运价制订的形式不同分为: (1)等级运价(2)单项费率运价(3)航线运价

 

第七章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一、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类别及特征

1、面向制造企业零配件采购供应物流中心信息系统; 2、面向制造企业产成品分销物流中心信息系统;

3、面向批发企业分销物流中心信息系统;           4、属于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商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

★二、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问题

1. 缺乏系统性整合   2.非标准性设施减少竞争力   3.积极做好区域物流资产的整合工作。

三、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1、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2、程序设计和软件购置

3、人员培训4、数据和系统转换

上一篇:[CPLM]2011年5月CPLM证书考试安排

下一篇:[中物联]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现代物流概论》简答、论述题复习汇总

  • Copyright © 2009—2024 ,www.zouzhiqiang.com,All Rights Reserved. |  黔ICP备2023009491号-1  |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427号
  •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留言交流  |  友情链接  |  祝福频道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  |  我的大学  |  我的高中  |  简历2009
  • 版权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文章、作品,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站内容进行复制作商业用途.
  •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致信告知我站.
  • 地址:中国·贵州·贵阳  邮编:550018   微信公众号:WEBZZQ  邮箱:admin@zouzhiqiang.com
  • QQ:470870191 欢迎各位站长加入个人网站交流讨论QQ群: 15410235
  • 访问统计: